三界镇 - 乡镇概述

2004年,三界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按照“统筹、整合、提升”思路,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主线,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统筹协调,克难攻坚,狠抓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业经济运行稳健,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村镇一体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2004年度,三界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镇及市级生态镇。
三界镇 - 工业产业
三界镇现有工业企业870家,产业结构以厨具、机械、链轮、电声、茶叶加工等为主,三界镇有年产值上千万元的规模企业13家,获自营出口权企业6家。厨具、链轮、茶业加工三大产业块状经济优势明显,其中有厨具企业33家,形成15个厨具产品系列,80多个品种,培育了“普田”省级名牌产品和“双发”省级著名商标,“普田”牌

链轮业是国内重点出口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市场,全镇现有链轮企业27家,年产链轮1万多个规格4000万件套。上半年,实现自营出口值688万美元。嵊州市机械链轮厂是我镇的骨干企业,有36年链轮生产史,上半年,出口销售收入565万美元,成为创汇大户。
茶叶加工业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发展迅速,全镇有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企业13家,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生产精制茶叶。瑞兴茶业有限公司为嵊州市第三大茶叶加工企业,该厂内抓产业升级,外拓国际市场,产品远销非洲市场,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去年销售收入超4000余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2.45亿元,同比增长15%,利税总额8538万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收入455万元,同比增长40%,工业用电量1947万度,同比增长4.2%(不包括企业9500KW自备电源发电量。三界镇实现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向规模型、外向型、效益型方向发展。工业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界镇 - 农业总介
三界镇是个“五山四地一分水”的丘陵地区,年均气温12.6-17.6℃,降雨量1200-1600mm,年均日照1987.9个小时,年均无霜期235天,三界镇现有耕地47848亩,坡地30000多亩,林业用地1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53%,在一万m3以上水库61座,总蓄水量1892万m3,其中前岸水库蓄水是一1250万m3。

生态农业园区进展顺利2002年底,三界镇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针对三界镇低山缓坡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多的实际,确立了在长桥片创建集生态、休闲、科技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园区规划面积近8000亩,分区分期实施,整体推进,主要发展棚菜、特种水产、高档花木、观光水果、加工流通等生产基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寓观光于生产之中,通过若干年建设,使其成为城市人休闲、观光、揽胜场所。至今,已实施高档花木、特种水产、名优水果、奶牛养殖等生产基地近2000亩,配套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园区框架基本构成。
茶叶量多质优三界是剡地产茶重镇,“茶圣”吴觉农先生曾在三界长期从事茶叶研究和开发,并创立了“三界茶厂”。全镇现有茶叶生产基地1.1万亩。年产珠茶2万担,名茶3500担,注册“越凰龙井”商标壹只,生产的“金黄茶”为稀有品种,为绍兴市唯一生产基地,陆康片依托嶀大山立地条件优势和茶农的名茶炒制技术,使名茶外形、色泽、香味俱佳,颇受消费者青睐,是该片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现建有南岙、杜家山两个名茶交易市场。近几年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去年,有589亩生产基地被权威机构认证为有机茶基地,三界镇无公害生产基地已达6000多亩。
竹资源丰富现有毛竹面积8000多亩,小竹笋6500亩,年产鲜笋300万公斤以上,品种众多,有毛竹、早园竹、雷竹、哺竹等,是嵊州市重要竹笋生产基地之一。杜联村的毛竹具有单株重、材质好等特点,是竹制品加工上乘材料。为提高竹笋附加值,创办了“山玉”笋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笋煮干菜、笋干,注册“山玉”牌商标壹只,产品销往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
特种水产、名优水果等产业较快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种水产、名优水果等产业。目前,已建立特种水产基地2000亩,其中珍珠养殖基地850亩,名优水果生产基地3578亩,品种有水蜜桃、杨梅、猕猴桃、大青梅、桃形李等;桑园4125亩。
外出承包大田构成一大农业致富特色,三界镇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善于抓住上海、江苏等地产业转移契机,发挥自身优势,外出承包水田,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镇已有16000多劳动力分别在上海、江苏、市外省内承包水田,同时,在沪等大中城市从事建筑业和家政服务、商业批零,开辟了一条农民致富新途径。
黄沙资源丰富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采黄沙。90年代被上海浦东、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定为建筑专用沙。据1995年市矿业公司勘测:剡溪在三界至招士湾段有3000余亩河涂,厚层达12米至20米,粒细度2.63至2.71,含泥量仅0.6至1.6%。全镇有挖沙机船20多艘,运沙船80多只,从事黄沙产业近千人。
三界镇 - 基础设施
交通条件改善近几年来,三界镇针对行政区划调整后,区域范围扩大、交通条件滞后的实际,把交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相继建成了友(谊)至蒋(镇)、沈(塘)至福(源)公路、友(谊)至三(界)直通公路,并依托国道、县道基础,构筑了三纵三横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了镇域内半小时交通圈。嵊州中心港500吨级货运码头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初审,正进入实质性阶段。以实施康庄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村庄道路条件,今年全镇已立项康庄工程2

环境卫生趋优以开展“一创双清”活动为抓手(“一创”即创104国道集镇段示范样板工程,“双清”即清理户外污目广告,清理垃圾),合力创优环境,投资70多万元,完成了104国道集镇段的亮化工程(安装路灯),并对曹娥江集镇段堤岸等重要区域的垃圾进行了集中清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实环卫队伍,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常抓不懈,确保环境整洁。各村特别是重点村,按照“一创双清”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抓重点、克难点,分别建造垃圾箱,清除垃圾死角,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有效改善人居条件。以创建省级文明镇为载体,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提升层次,促进环境卫生的进一步改善。
自来水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前岩水库为水源的集镇饮用水工程全面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预计年内竣工投入使用;积极推介以大董水库为水源的蒋镇片供水一体化工程项目,三界镇有11个村的自来水改造正在实施或筹建之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饮用水的需求。
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电力设施的改造,不断扩增容量,提高了生产、生活用电保障能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基本覆盖全镇,已在集镇范围内开通了小灵通网络。
三界镇 - 城建规划
三界镇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城镇框架不断扩大,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约145公顷,有1个居委会及南一、南二、南三、南四、北街、下市头、仁聚里、良种场等8个行政村,户籍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学校师生、流动人口为10500多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6%,自来水厂、农贸市场、文化娱乐等设施日趋配套,逐步完善,成为嵊州市最具潜力的中心镇。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标志,我们始终把培育和发展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提出“城建树镇”发展思路,确立走以工业化联动城镇化的发展路子,从再造一个新三界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

2、加强投入,完善配套设施。近期重点建设五大配套工程:嵊州中心港500吨级货运码头,该项目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初审;以前岩水库为水源的集镇自来水工程,预计年内竣工并交付使用;104国道集镇段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普田公司以南、新老104国道连接处的商住楼综合开发,泰康示范小区建设。
3、村镇互动,整体推进。统筹城乡建设,按照“优化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带动基层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着力提升集镇城区品位的同时,合理设置中心村,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努力形成“中心突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加快西后、舒斗、两溪等小康示范村建设,以点促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1]